便祕、腹痛 大腸癌前兆 5祕訣輕鬆預防

 

理財周刊 更新日期: 2010-03-10 記者:文.林靜雯

春節大魚大肉過後,是否有不斷放臭屁、便祕、肚子悶痛或大便變細等症狀?如果一段時間後就恢復正常,就不必太擔心;如果狀況持續1個月以上,可能是大腸病變的前兆,應小心為妙。

據衛生署統計資料,大腸癌(包括直腸癌及結腸癌)占國人癌症死因的第3名,而且10年前的平均罹患年齡為62歲,最近降低為54歲,在美國南加州大學擔 任副 教授的 陳昌平 醫師更預測:「10年後,年齡層會降到45歲左右,因此民眾不能不注意。」

便祕、腹痛 大腸癌前兆

陳昌平說明大腸癌的成因:「簡單地說,是先有便祕,接著產生息肉,再病變成大腸癌。」大腸是由升結腸、橫結腸、降結腸及乙狀結腸等所構成,左側的大腸管徑比右側大腸窄,當有腫瘤發生時,就會出現腸阻塞而引起便祕、腹脹甚至腹痛的情形。因為糞便大多在左側的結腸成形,因此如果阻塞的狀況嚴重的話,所排出的糞便就會變得很細,有時還會參雜血絲。

如果大腸內的腫瘤很接近肛門,會對肛門粘膜產生刺激,會有想要排便但又排不乾淨的感覺,有時還有嚴重的便祕及解血便情形。

陳昌平認為,大腸癌的成因與飲食最有關係,其次是遺傳,因此經常大魚大肉或有家族病史者,一定要每年接受檢查,及早發現及早治療。許多研究皆顯示,攝取過多的動物性脂肪會增加罹患大腸癌的機會,因此應多吃高纖食物,食物纖維有助於吸收腸內水分,使糞便體積增大,刺激腸子蠕動,方便排泄,且縮短致癌物質留在腸內的時間,降低罹癌機率。

養成每天排便習慣:每天排便能夠縮短致癌物質留在腸內的時間,減少致癌機會。每次如廁後應注意糞便顏色與形狀,及是否有血絲等異常狀況。

腸道清爽 人就健康

陳昌平指出,人體的腸內有許多好菌和壞菌,並且維持平衡,一旦身體因飲食、環境、壓力等因素影響,壞菌就會增加,使腸內微生態環境受到破壞,壞菌分泌的有害物質被腸道吸收,抵抗力薄弱的器官就會出毛病。

腸道年齡是以腸內的好菌和壞菌所占的比例判斷。據「都會年輕女性的腸道健康與生活壓力調查研究」顯示,大台北地區20到40歲女性因為外食、忙碌、壓力
大,導致排便不正常,腸道內好壞菌失衡,造成腸道老化,除了會影響工作,造成皮膚變差,也埋下罹患疾病的風險。高教育程度都會女性,有61%腸道年齡比實際年齡高,甚至有30%以上,腸道已經有老化現象。

腸道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,80%的淋巴分布於腸道,腸道老化後,對病毒、細菌的抵抗力降低,更是罹患腸癌、乳癌、心血管疾病、糖尿病的高危險群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團長Hea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